《厦大青年》报总第221期指导老师:陈怀锋 葛郝锐 王岩芳主编:李俊霖副主编:蔡晓娜执行主编:韵佳【头版】责任编辑:赵炀聚焦校园考研生态文/李心玫 郭艳艳每年的四、五月被视作考研季的伊始。在这两个月里,各大微博、公众号开始密集推送次年考研的相关事项和复习材料,二手书交易平台上考研书籍交易量一路走高。据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的数据,2016年考研的报考人数为177万人,打破了2014年及2015年报考人数连降的势头。构成这庞大数据的,正是所谓“考研人”。从四、五月确定目标并搜集材料,暑假专心复习,到秋季学期开学后网上报名,年底参加初试,次年春季参加复试,最终获知考研结果,考研人们经历的是堪比高考的漫长战役。初识考研人文学院2013级的龚晶早早开始准备考研。出于对设计专业的喜爱,她计划跨专业考研,目标是清华大学交互设计专业。跨专业考研意味着她要付出更多时间学习专业相关知识。“书很多也很杂,要成为一名好的交互设计师,首先你得先有平面设计的审美,然后再有逻辑分析能力。(交互设计)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很多知识,是个很综合的交叉学科。”龚晶说道。在龚晶的规划中,她将先找一份交互设计岗位实习,加深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九月份再进入全面复习模式。经济学院2013级的一位同学也正处于考研的适应与准备阶段,他的目标是上海交通大学高金金融硕士。在六月份之前,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适应、大略复习”。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图书馆,他安排自己每天用两三个小时背英语单词,两三个小时复习数学,并抽空复习专业知识。考研,在他看来是“潜在收益最大”的选择。他说,工作与其说是谋生,更应该看作展示才华,开展事业的自我提升平台。而读研可以为进入职场提供缓冲时间,为个人提供更高的平台,丰富经历,积累资本,对离开校园后找到一份更为理想的工作至关重要。当问及考研路上的挑战时,他抛出了一连串诸如“难”“压力大”“竞争激烈”“学习习惯难以恢复”的词,他坦言,繁重的学生工作、论文、比赛占满了他的课余时间,现在都很难制定出一份固定的备考时间表,只能等到小学期结束,学生工作顺利换届,他才能全心备考。“学业重还是小事,我现在是事情太多,(有一种)深陷泥潭的感觉。”他说道。走过考研季刚刚走完近一年考研路的顾宇轩是外文学院2012级英语专业的学生,考取了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与大部分考研党一样,顾宇轩在提前一年的八月份开始准备:“刷”过三遍专业书,每天早上10点到图书馆,下午只要没课就呆在图书馆里复习,到晚上9点半甚至闭馆才离开都是常事。“压力挺大,倒不是来自学业本身,更多的是对未来道路的不确定。”顾宇轩说道。外文学院在大四上学期仍有五门专业课,课业之外,顾宇轩为了考研放弃了所有课外活动和实习机会,甚至是潜在的工作和留学机会,同时还承受着同学带来的压力。“成绩出来了后才明白考研并不困难,”顾宇轩淡然地表示,“考研的同学层次能力区间比较固定,静下来把参考书目念念提高业务水平最实在。对未尝试的经历保持尊重,不轻视,不惧怕。”每年的秋季学期是备考的重要阶段,专业课进入二轮复习,节奏加快,公共课的复习也在这时进入日程,占去了大量时间。厦门令人难耐的高温会持续到近十月,而环境与生态学院2012级、考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况路辉只记得开了冷气的图书馆“寒冷如冬,要穿着长袖午休”。以图书馆为据点的生活让他有时候感到莫名烦躁,在天气好的时候跑步,与研友约电影吃饭成了他舒缓压力的方式。“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和同样是登协的研友一群人一起去看电影,记得看的是《小王子》。”况路辉回忆道,“还记得在图书馆奋笔疾书的背影,在角落努力背诵的声音,在操场上挥汗如雨一路奔跑的拼搏。”在单调而漫长的备考路上,有的人享受独处的宁静,有的人选择与伙伴分担压力也分享快乐,对况路辉来说,身边一群同样努力复习、持之以恒的研友就是他备考时莫大的支持。考研党的经历难以用“勤奋”与“压力”简单概括,他们看似千篇一律的生活背后,却是很多个中辛苦只有自己能体会的故事。“我们学校(山西大同大学)没自习室,大家都在楼道上背书。学校在北方,冬天很冷,零下20几度 ,水泼在地上都能立马冻成冰。楼道里有暖气,但还是冷。(我)一整天什么都不做,只是准备考研。”新闻传播学院的研一学生樊晓丽说道。尽管当时每天刻苦学习,她却在专业课第一场考试就栽了跟头。她回忆道:“有道大题是‘维新派创办的三份报纸是?’。当时我坐在窗户旁,我的书包就在那上面的窗台上。我清楚地记得在书上的第几页,哪个部分,但就是记不起具体内容是什么。”试卷还没做完,樊晓丽就明白,她应该是考不上了。据樊晓丽介绍,大同大学报考厦大“这种有名的学校”的研究生的学生并不多,而樊晓丽作为其中一员,受到身边人的关注便非同寻常。出分数后,老师、同学会热切地相互问,“考了多少”、“考上了没有” 而樊晓丽甚至不敢告诉别人自己考了多少,只能搪塞道“没考上,没考上,别问了”。一个多月里,樊晓丽在“委屈、觉得丢人、害怕被嘲笑”的情绪里挣扎,“听到考研的事,我就会不知不觉地想哭,流泪”。走出考研失利的阴影后,樊晓丽找到了一份“条件不错”的工作,尽管尚未入编,老板已经在催促樊晓丽把工作签下来。樊晓丽却放不下考研,决定辞职再战,要“趁着年轻,拼一把”。然而“拼一把”的过程并不顺利。父亲不支持樊晓丽报考厦大,觉得地方远,朋友也少。他希望樊晓丽去当个老师,于是在饭桌上“摆脸色”,唠叨不考研、当老师的诸多好处。樊晓丽只好避开父亲,拿着母亲偷偷塞的1000元在学校租学生公寓,扣掉房租,一下子只剩下200元,日子过得拮据起来。这时已经进入暑假,樊晓丽想找的家教工作难觅空缺,幸好朋友纷纷伸出援手,樊晓丽才得以渡过难关。九月份,情况逐渐好转,樊晓丽在一个培训机构找到了一份教艺考生地理的工作,一边备课一边复习,每天只有不到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第二次备考,她改变了学习方法,从单纯的记忆、背诵转变为背诵后自己总结结构、撰写提纲,对着宿舍的墙复述背诵过的内容,查缺补漏。虽然学习的总时间短了,效果却好了很多,分数从320多分跃至380多分。樊晓丽的考研之路走得很艰难,家长不支持,没有资金来源,老师同学的过度关注,他人的优秀与努力带来心理负担……这些种种都让她倍感压力。但她始终相信“选择自己喜欢的,再累也不会觉得”,只要能坚持为之付出,保持乐观,就一定会得到理想的结果。关于未来的选择“老师就一句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黄文老师如是说。他分析道,我校学生的总体素质较高,而且厦大与其他985高校都有相应的合作,他们(其他高校)还是很愿意接受我们的学生的。黄文老师认为,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学术与工作两者,有志于学术者,应早作打算,掌握专业知识;计划工作者,则要关注工作对于学历的要求。对于本科毕业即工作,黄文老师表示支持。“在学校里获得的经验总比不得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得来的经验。读研会提高你自己,但是需要时间。这段时间,你可以在你的工作上拼搏,做出自己的事业。相比研究生读完后再出来工作的人来说,你多了几年宝贵的工作经验。这不是功利,这是你必须考虑的事。”他说道,“不是说读研不好,读研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研究生的生活也是一份美好的回忆。”在他看来,不同选择各有益处,而最关键的在于是否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我最反对的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而读研的人,还有就是把读研当成继续混日子的人。”黄文老师提醒道。留学生安全问题文/常乐 赵炀去年11月的巴黎恐怖袭击的余波尚未平息,今年3月比利时连环爆炸案又再次使欧洲各国陷入对恐怖袭击的焦虑和紧张之中,而在美国,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更使人胆战心惊……原本被视为社会治安良好的欧美发达国家一时间变为危机四伏的是非之地。而在国内,出于学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每年仍有大批年轻的中国学子加入出国留学的大潮,以欧美各国为目的地积极参与到各类留学和交流项目中。与此同时,走进世界的厦门大学各学院院系每年也向同学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优质留学或交流生项目。那么,对于正在或准备在海外求学的厦大学子而言,欧美国家的安全局势对其留学有何影响呢?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又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欧美国家安全问题,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坚持自己的留学计划。外文学院2015级的钟燕苗同学计划参加院里面的交流项目,去法国交流一年。在提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时她表示,这种程度的局势动荡会让她多一份警惕和小心,但“还不会对出国交换这个想法产生特别大的影响”。管理学院的姜雅倩同学也表示,尽管对国外局势不是很清楚,但基本不会对她的出国计划产生影响。“当然出国之前还是会去了解一下的。”姜雅倩如是说。这样的考量不仅出于“学业为重”的心态,也有对国外实际状况和相关新闻报道的客观评判,有一定的道理。“国外的安全保障还是不错的,没有坊间流传得那么乱,”曾在英国留学的公共事务学院05级毕业生李政言说,“安全问题也分为像恐怖袭击这样的‘大安全’和微观的安全问题。恐怖袭击总的来说属于小概率事件,(大多数同学)也不会希望自己(出国留学)的理想被这样的事情一票否决。”新闻传播学院的宫贺老师也表示:“出国前也知道美国枪支是不管制的,感觉很危险,但是到了国外之后发现国外的监管和安保措施还是很齐全的。国外的大学跟中国大学的治安状况其实挺类似的,基本没有大的刑事案件发生,在美国这种没有枪支管制的国家发生枪击案的频率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我所听说的唯一一起枪击事件是在一个公司里因为个人恩怨引发的,并不是无差别的枪击案。当然,在与中国国情不同的国外,注意保护自身安全是绝对必要的。”然而,初出茅庐的我们在异国陌生的环境中遇到危险时,仅仅依靠在国内新闻报道中得到的相关消息和一份“警惕和小心”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外,留学生碰到最多的,还是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我们那时候最常会谈到的安全问题是非常微观的,细节到某一个街区或是某一个宿舍是否安全。”谈到对于留学生而言最要紧的安全问题时,李政言表示,“我当时留学不是在伦敦,是在北部的谢菲尔德,那边倒是没有什么恐怖袭击,也没有恐怖组织,相对大学生而言,那边的中学生反而会更危险一点,有时候就只是因为看中国人不顺眼来袭击你。尽管很多地方都有监控的,但罪犯也不是傻瓜,不会光明正大地作案。”在采访中,多数有留学经历的同学表示,自己多半是在国外接受的留学安全教育,国内的相关中介或机构并不会进行类似的培训。在欧美各国各大高校中,除了强制每位留学生接受的当地文化和安全状况培训外,还有不少各国留学生会加入留学生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由经验丰富的学长姐给予你从学习到生活,特别是自我防范意识和当地安全问题的详细建议。曾在国外居住5年的宫老师表示她在美国学习时,就从学长姐身上获益良多。“国外人非常少,街上的人更少,大多数人都是驾车出行的,在街上有很多无家可归者。当时我的学长姐们就告诫我这些人有的是单纯的乞讨,也有人有犯罪倾向,所以出门时最好在口袋里备上几美元的零钱,一旦遇到这种人就把零钱给他们就好,不要拒绝也不要太慌张。”宫老师说道。而对准备出国留学或正在国外学习的同学们,宫老师则提出了如下以下几条建议:1.尽量结伴出行,同时避免在晚上(特别是天黑以后)出门。2.遇到紧急情况时拨打911(报警电话)是最有效也是最方便的,在校园里也有监控和校园警察会给予帮助。只有在涉及到极其严重的事态时才考虑向大使馆求助。3.留学时要提前了解当地的医疗系统,购买相应的医疗保险等,国外的医疗保险有的尽管有些昂贵,但是在遇到紧急状况需要就医时是非常必要的。能走出国门去进一步钻研学问,学习交流各国的先进知识文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和一些国家不稳定的安全局势使得一些动乱频仍的国家成为了留学的“禁区”;从生活层面来看,各国法律和国情各有不同,对留学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情不甚了解的同学若冒然前往,也会在不经意间踩到“雷区”。我们在做留学准备时,不仅要合理评判国外安全形势、了解当地文化风俗,更要向有相关经验的老师或前辈多多请教,以便更加顺利安全地度过自己的留学生涯。【二版】热点专题责任编辑:常乐校园占座现象调查文/李心玫 常乐在厦大校园内,“占座现象”屡见不鲜,无论是在食堂里还是教室中,常看见空座上放着的雨伞、课本、笔袋等私人物品。近日一份针对厦大学生名为“厦门大学占座现象”的调查显示,在114份有效问卷中,84.2%的同学在学校里占过座,更有17.7%的同学表示几乎每节课都会占座,而基本不占座的同学仅占16.7%。“占座”无疑已成为了厦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占座,没有硝烟的战争说起占座,经济学院2014级的小易可谓“身经百战”。“从大一到现在,基本每天都有课需要占座”,她说道,“在经济学院,占座实在是太普遍的现象了。”大一时的小易每天都会早早起床抢座,有时甚至7:20就赶到教室,课间时“战况”更是进一步升级,“特别慌乱,要火急火燎地去占下一个教室的位置。”小易如是说。而同在经济学院的小辉在占座的“战争”中自有一套“独门秘籍”:“我们一般会组占座联盟,轮流占座。”据她介绍,每节专业课前,都会有一名“联盟成员”先行到达教室占座,提前的时间还会随课程的热门程度有所浮动,如果课程“有点水”,那么她们只需要提前10-15分钟就能保证一个前排的座位,而如果遇上高数、计量经济学等“有难度的课”,提前30分钟都不在话下。此外,更有一些学院的课程出现了“隔夜占座”的现象。而在小辉和小易看来,这样争先占座是非常有必要的。小辉表示,如果一门课很重要,大家都想学好,势必都想要占比较好的座位,更有一些高水平老师教的热门课,不仅本系本专业的学生会选课来听,更有外系或其他专业的学生前来“蹭课”,为了能有位置坐,占座在所难免。小易则指出,占座有时也是为了有更好的听课质量。她说:“如果是90多人的大班教学,坐在前排会容易看到PPT,听课效果也好。有些课更是一定要坐在第一排,因为有时PPT字特别小或投影效果差,如果不坐在前两排,一定看不清楚老师演示的上机操作和命令。在报告厅的课因为只有第一排有桌子,也要占座。”调查显示,针对占座的原因,70.18%的受访者直言希望坐在前排或自己喜欢的位置,60.5%的受访者因课程太热门导致一座难求而占座,39.47%的受访者心软于同学的请求,33.33%的受访者为了和同学坐在一起而占座,而11.4%的受访者认为早课提前占座可以让他们多睡会懒觉。当然,占座现象的严重程度也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一些人数较少的课程和院系,占座的“战争”似乎并没有如此“惨烈”。新闻传播学院的2015级学生文洁是调查中16.7%“基本不占座”中的一员。说起占座的次数,她用了“屈指可数”来形容。在她看来,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还没有热门到需要早早去占座。她还发现,在一些课程中,占座的同学往往不会占教室前两排,于是,她就能坐在第一排。同时,占座现象也会随着年级升高而趋于缓和。调查显示,在大一年级,占座现象往往较为普遍,而在大二,该现象有所减少,到了大三就基本不用占座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一部分归因于分专业、分班等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同学们心态的变化。占座,众说纷纭的话题在如此激烈的占座“战争”中,摩擦与冲突在所难免。小易就经历过因占座产生的问题。“大一下跟室友占高数的座位,因为习惯了坐第一排右侧一整排四个人的座位就把书放在了桌上,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有人先把书放在抽屉里占座,结果发现有人坐在了我们站好的座位上,我们想问一下原因,但那位同学很凶地回了一句:‘放在抽屉里也是占呀。’我们最后把座位让了出去,遇到这种事也是挺尴尬的。”当然,这样因为误会而产生的纠纷虽然时常会有,但通常也只是小摩擦,并不会引发较大的冲突。受访的同学也表示,对占座行为的主要不满是占座的方式。在五花八门的占座方式中,有的用便利贴贴在椅背上占座,还有一次性占下一整排的座位,管理学院2015级的小南对这种占座的方式有些微词,“占座起码要有点诚意。”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认为,只要一人一座不多占,占座行为就可以接受,17.54%的受访者认为占座行为合理,仅有13.16%的受访者则认为该行为不合理,希望有所改变,不到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了反对。占座已成为了同学们普遍接受的一项不成文规定。在占座现象的“重灾区”经济学院,同学们眼中的占座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在小辉看来,驱使学生去占座的是对于自我的严格要求、对于学业的认真负责,并且,“占座”也反映出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得到了众多同学的一致认同。外文学院的郭亚娟老师也坦言:“占座可以理解。”她表示,学生想坐在前排认真听,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室的位置都是足够的,占座不涉及道德问题。据她观察,在她的课上,学生们占座的动机仅仅是“想坐在一起”。但她也指出,如果占座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资源”,那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加以规范,至于学校统一制度则没有必要。新闻传播学院的陈经超老师则认为,占座行为无可厚非,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体现,学生愿意为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课而努力占座,这种适当“牺牲”与更好位置之间的“等价交换”是合理的。他还谈到了自己就读北大时的经历:“北大几乎每节课、每个人都会占座,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种风气下学生们都很努力,也愿意做出牺牲来换取更好的听课质量。”也有对占座持质疑态度的声音,新闻传播学院的文洁就表示,自己占座可以接受,而帮他人占座就是一种十分不公平的行为。“我觉得座位就应该先来先得,凭什么你要霸占别人的资源呢,谁先来谁就应该得到这个座位。而同学之间因为关系好就要互相帮忙占座,都是同学你也不能指责人家,我觉得是一种很不坚守原则的做法。”占座,合理有序方显公平在占座现象普遍存在的厦大,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听课质量而占座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不合理的占座方式和“一人占多座”的过度占座则可能成为矛盾和冲突的来源。在此还是希望同学们能选择合理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未来的距离文/常乐 郭艳艳 吕晨晓2016年3月9日,谷歌旗下Deepmind团队研发的围棋机器人AlphaGo与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机器人AlphaGo的获胜更是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讨论。人工智能将再向何处发展?又是否会超越人类并取而代之?众多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机器人时代”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工智能的世界。一门有历史的科学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AI)就是指具有相当于人的智能能力的非人实体。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约翰·麦卡锡博士在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1943年,McClloch和Pitts提出了MP神经网络模型,开创了人工智能中的重要领域——神经网络的研究,1945年随着ENIAC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人工智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现今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应用。从击败李世石的AlphaGo,到能猜出用户喜好的网络购物系统,人工智能正逐渐从理论概念走向实际应用。而在我们身边,在厦大校园内,就有这样一支由厦大学子组建的,研究人工智能设计与应用的机器人队伍——RSC机器人队。一支有故事的队伍厦门大学RCS机器人队成立于2008年11月,由第一届队长孟超牵头成立,是一支勇于开拓、乐于实践、衷于创新的学生科创实践团队,所有队员本着对机器人的热爱和对实践的渴望聚集在一起,借助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这个平台开拓创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我们队伍的活动就是在‘洞里’研发和培训,为了参加各种赛事做准备。”电气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林宝这样描述RSC机器人队的“日常”。被队员们戏称为“洞里”的芙蓉四号洞是机器人队日常培训和研究的主要场地。每年暑假学校课程结束后,队员们都会花一个月的假期时间进行机器人知识学习。从程序、电路到机械,老队员们就机器人制造和设计的方方面面对新队员们进行培训,而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队员们也将在各大机器人赛事的准备过程中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比赛的准备周期通常是一年,这也是我们对机器人的设计研发阶段,周一到周五的晚上以及周末大家就去洞里‘上班’,一起打造机器人。”林宝如是说。机器人队的辛苦之处不仅在于训练时间长,更在于研发过程中的困难重重。其中最让队员们头疼的,就是方案的迭代问题。机器人设计和制作中,每一个细节方案的设计都有可能遇到瓶颈,遇到问题却没有替代方案或者想改进设计却想不出更好的方法,这是机器人队最艰难的时刻。而在克服种种困难准备周全后,到了正式的赛场上也依然会有问题。比赛中的突发意外,队员的心态变化,平时测试不足导致容错率低⋯⋯种种问题都需要队员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解决。让林宝尤为记忆深刻的是一次比赛时,因为接线没有做好,被机器人的轮子给绞断了,导致第一局时一台机器人失去了作用,RSC机器人队落后一局,如果在第二局准备时间里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比赛也就结束了,在这争分夺秒的时间内操作手十分着急,换线时一直做不好,这时队长赶来帮忙并说:“不用急,急的话反而搞不定”。正好对手的机器人也需要维修,机器人队得以及时修好机器人并调整好心态,拿下了接下来的两场比赛。“可以说是运气吧,”回忆起这段经历林宝表示,“不过更多的是要感谢队长的沉着冷静。”也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艰辛历练中,队员们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最终取得优良的成绩。机器人队仅在近两年就获得了2015年Robocon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015年IRHOCS国际机器人实作竞赛篮球项目组冠军等诸多重量级奖项,可谓硕果累累。在所有努力付出背后,不变的是队员们对机器人的热爱。“有的队员非常积极,不仅在规定的训练时间去洞里,还一下课就往那儿跑。”林宝笑着说。“用一年的时间爱上这个团队,用一生的光阴铭记这段过往。”这是RSC机器人队队员的共同愿景。一项有争议的技术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林宝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势不可挡,今后它将会在很多领域大有作为。我对人工智能未来的设想是智能与服务,智能主要是为了服务,人工智能将智能地服务于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趣,而这正在不断成为现实。”当然,对于这种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他也有两面性的认识,“一项技术总有其两面性,还是希望人工智能能向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然而在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后,像林宝这样看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人正在减少。曾经一度看好李世石的媒体和评论家们纷纷以人类被逼到“墙角”和人类尊严已难捍卫等诸如此类的评论在表示对于AlphaGo敬畏的同时,也在为人类哀怜。特斯拉CEO马斯克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分警惕。他认为,人类需要超级关注人工智能,因为它的潜在危险性超过核武器。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也提出警告称打造智能“助手”或许会重蹈古罗马人的覆辙,古罗马人让他们的希腊奴隶替自己思考,结果主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此,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周昌乐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因为‘深蓝’、‘沃森’、‘阿尔法’在智力游戏中战胜了人类优秀的对手,就一厢情愿地将机器看作是能够最终超越人类最终优势的想法还是很幼稚的。这里起码是忽略了机器取胜的背后所依靠的依然还是人类群体的智慧,机器不过是这种智慧的忠实执行者和体现者,这并不是机器的功劳,而是编制智能程序的科学家群体的功劳。从某种意义上讲,机器越能干,说明的不正是支配机器的人类越伟大么?”周教授还指出,靠预先设计的程式化算法执行的机器是不可能仿造出同人类心智媲美的机器心智来的。人工制造像人类一样智慧的机器或生物合成体,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大智慧。而假如我们假定技术都是人工的或人为的,那么从禅悟的自信、自力、自为角度看,这样的人为或人工,是不可能产生大智慧的。有人为人工智能不加限制的发展感到担忧,也有人坚信人工智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工智能技术在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同时,对它的评价也毁誉参半。在不因噎废食的情况下,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度”,使其最大限度地为人类造福,是需要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以人类的睿智,一定能找到一条最合理的解决之道。【三版】观察评论责任编辑:郭艳艳大学生防骗意识调查文/练书菡 郭艳艳古语有云:“防人之心不可无。”当下,防骗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课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主动了解常见的诈骗类型,学习基本的防骗技巧,提高自身的防骗意识。此外,根据校园警情数据,我校每年发生数百起诈骗案件,受骗损失高达数百万元。因此,加强防骗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的防骗意识已经成为我校的当务之急。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我校的防骗教育,普及相关的防骗知识,提高学生的防骗能力。下面让我们先看几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例。通过分析它们,我们可以到一些实用的防骗知识和手段。(为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本文的相关个人信息一律使用化名)(一)你的善良应慎重时间:今年清明假期地点:广州动车站人物:某学院的李同学大致经过:当时的李同学正准备返校,被两人搭讪。“一男一女,大概三四十岁,穿着干净。” 李同学回忆道,“当时他们说买完车票后,身上没钱了,所以想向我借点钱。”开始李同学不相信他们,果断拒绝。但是之后行骗者们开始装可怜以取得李同学的信任。“他们就开始恳求我的帮助,还把空钱包拿出来给我看,很可怜的样子。” 李同学说。于是,在互相加了微信并得到诈骗者们的“一定会还钱的‘承诺’”后,李同学借给他们一百元。后来,李同学却发现诈骗者们在微信上已经拉黑了他。当问及得知受骗后的感受时,李同学摇了摇头,说到:“其实给过他们钱后我就觉得奇怪,觉得被骗了。一路上越想越不开心,心情很失落。但由于被骗金额较少,就没有报警。”总结:此类诈骗者利用同学们的单纯善良,通过寻求帮助获得钱财,以达到诈骗的目的。而受骗者往往能很快意识到自己被骗。通常是被骗金额不多,受骗者怕麻烦,一般不会采取报警等事后补救措施。如果此类事件被骗金额数目较大,报警之后,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调查取证困难,案件很难被侦破,被骗者的损失很难追回。对此,同学们在外出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在帮助别人之前慎重考虑,以免上当受骗。(二)找工作时应警醒时间:上个学期,寻找兼职时地点:网上人物:某学院的王同学大致经过:王同学在网上发现了一个记录员的招聘广告,觉得各方面的条件很好,决定应聘。到其所在的工作室时,同王学被要求缴纳入职费。“工作室看起来比较正式。” 王同学回忆道,“那里的工作人员要求我先交500元的入职费和200元的服装费,告诉我努力工作的话一个月就能赚回来,而且以后还会有加薪。当天下午交了钱后,他们让我先走,说之后会主动联系我。”当时王同学还填了一张信息表,加了公司的微信号。然而没过几天,王同学就发现自己的微信被该工作室拉黑,于是他急忙赶去那个工作室,却发现门已经被锁上。这时王同学才确信,自己是被骗了。后来王同学并没有报警,因为第一次碰到这种事情,也不是被抢劫,他感觉打110不太合适,而且他也不知道公安局在哪里。总结:这类招工的诈骗者充分利用大学生找工作的迫切心理,列出具有诱惑力的招工条件,以先交钱为规则,拿到钱后溜之大吉。而找兼职的大学生由于不清楚劳务关系和公司底细,缺乏社会经验而掉入诈骗者准备好的陷阱中去。因此,我们在找工作时,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机构,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极具诱惑力的工作待遇。在面试时,如果对方要求你先交一定的费用,此时应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仔细思考,看对方的言语中是否存在漏洞。一般而言,企业是不会要求职工先交钱再入职的。除了上述的例子外,在校园生活中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诈骗方式:通过网络兼职,刷信誉度;谎称银行账户有问题,骗事主将钱转入指定账户;冒充亲戚朋友以借款名义诈骗;通过网络发布虚假商品信息或冒充客服;谎称受害者友人对其亲友等,这些方式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现实中面对面的诈骗方式较少。尽管诈骗方式层出不穷,但就如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辅导员戴蓥老师所说:“万骗不离其踪。”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总结已有案例,来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提高自己的警惕性,时刻保持冷静。戴蓥老师建议道:“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进行金钱上的往来。骗子花费大量的时间接近你,和你聊天,都是有目的性的,都是想让你把钱转给他。同时要捂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要轻易地转款,尤其是当对方是陌生人的时候。” 我校保卫处也给了同学们一些实用易记的技巧,列举如下:(一)三“不”一“懂”:1.不要向别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个人信息、存款、银行卡号等情况;2.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传来的消息。从已发案件来看,绝大多数来源不明的电话、短信都是有害消息;3.情况不明千万不要将钱汇出(特别要警惕网银转账!);4.遇到问题要懂得迅速向公安机关报警或拨打110电话。(二)“三个凡是”:1. 凡是自称行政、执法部门(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社保局、财政局、税务局、邮电局等)来电要求转账、汇款的都涉嫌诈骗(如邮包涉毒、银行卡涉案、卡透支等);2. 凡是未经认证的网站发布购物、购票信息的都涉嫌诈骗(如廉价机票、赠送游戏币、购物中奖返现等);3. 凡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要求转账、汇款至陌生人银行账号的都涉嫌诈骗(如小孩被绑架、家人出车祸、网络兼职、找工作以及冒充领导、老师、亲朋借钱等)。我校也常年开展防骗教育。辅导员们通过开班会,发群邮等方式使同学们了解到相关的防骗知识。教育通常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给同学们讲最近的案例来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对此,戴蓥老师评论道:“要认真看那些发生过的案例。虽然你可能觉得和这些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说不定哪天骗子就会用同样的方式骗你。其实,骗子的骗术没有太大的变化,绝大多数都还是以前使用过的。通过总结已有案例,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此外,大学生上当受骗,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身在“象牙塔”中,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并没有太多的留意,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太少。对于上当受骗等事件若有耳闻,也总觉得这是别人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吸取教训。等到走向社会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便显得手足无措,以至于上当受骗。因此,我们应该勇敢地走出校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努力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等。朋友圈里的信息传播文/潘登 郭艳艳前段时间疫苗事件通过朋友圈迅速传播,这让我们联想起了多个类似的公共事件。它们都是因为在朋友圈里被迅速传播而获得了全社会的关注。不论疫苗事件最后如何解决,单就传播而言,微信朋友圈已经展现了它非同一般的信息传播能力。我们不禁对当下的朋友圈的信息传播的具体情况产生好奇。为此,我们对朋友圈的信息传播状况进行了有关的调查,以加深我们对微信朋友圈的了解。朋友圈的发展现状当下,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大量的网络社区,微信的朋友圈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朋友圈集QQ 好友、手机通讯录和“附近的人”三种渠道为一体,拓宽了交友层面,使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相融合。在这个各种传播媒介群雄逐鹿的时代,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朋友圈具有更强的用户粘性和沟通感觉,形成了一个较为私密的纽带,更加具有现实社会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在朋友圈中,连接大多数产生于个人现实生活的各种社交关系,比如同事、上司、亲戚或者新近结识的朋友等,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一旦建立了连接,朋友圈通过不断“推送”个人及圈内朋友的消息,使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生活动态,对热点事件的看法、价值观念等等,增加了圈内人际交往的互动机会和频率。这种关系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效扩展个人的社会资本和增强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在腾讯的2016年业绩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由此可见,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朋友圈早已在我们平时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 每个人的朋友圈的内容都包罗万象,大致有广告、鸡汤文、情绪发泄文、日常动态、新闻消息、代购微商等多种类型。在其中,除了广告、微商、情绪发泄文等容易使大家产生反感的少数类型外,大家都会自动转发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当然,每个人经常喜欢转发的类型不尽相同。化学化工学院的毕云鹏同学比较喜欢转发一些转发后可以到某些优惠或者福利的文章。不喜欢转发那些内容上给人一种道德优越感的内容,也不喜欢转发那些每天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发发朋友圈的人的文章。人文学院的蓝晓燕同学则喜欢转发高校资讯、重大新闻,不喜欢转发那些太娱乐化的信息。因为高校资讯、重大新闻都是和自身相关度较高的消息,而过于娱乐化的消息,“首先是不敢兴趣,其次是我觉得过于娱乐化就会出现虚假。”蓝晓燕同学这样说到。朋友圈里的谣言没有人会全盘否定朋友圈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没有人对朋友圈转发的内容持完全相信或完全不相信的态度。有人曾总结:微博的“三宝”是“转发、滴蜡和祈祷”,微信朋友圈的“三宝”非“谣言、代购和鸡汤”莫属。虽然此句话有调侃的意味,但是我们确实不能否认朋友圈里谣言的存在。何谓谣言?早在1951年,美国学者彼德逊和盖斯特就在《谣言与舆论》一文中给谣言作了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也就是说,凡是未经官方证实的,就都可以定性为谣言。著名的谣言公式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此公式被用来测量谣言对公众的影响力。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连带优势理论”。他用“强连带”和“弱连带”两个概念来指称不同的社会关系,通过“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四个指标来衡量关系的强弱。所谓“弱连带”,就是上述四个指标都偏低的关系,而强连带正好与此相反。微信从设计伊始,就以避免信息骚扰,优先社交为功能基础,在信息传播速度以及便捷性方面都做了大量限制。当有重大系统性事件出现的时候,朋友圈无法进行信息的跟进和推演,专题式的信息轰炸和冲击受到极大的限制。信息在朋友圈的转发传递过程中,易造成信息搁浅,信息不会形成病毒式传播。但是由于微信用户之间的联系是强有力的人际关系联系,在这种强人际关系的联系圈之中,谣言不易产生,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强烈。但是,一旦在这种强信任圈中出现谣言,谣言便会披着“熟人”信息可信赖的面纱,大规模的在好友圈内传播,产生强大的人际传播能力。这种圈内传播,因为没有曝光在大众的审视与监督之下,对信息进行辟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总之,谣言在微信上具有强大的人际传播能力和持久的传播效果。虽然新浪微博具有信息高速转发、转发用户相对匿名等特点,一旦有谣言发生,就可以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但是,由于新浪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广播电台”,谣言也会在第一时间接受大众的考验与审视,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也容易在大规模传播之后被大众所发现和辟谣。因此,谣言在微博上的传播范围广大,但是传播持久性较小。从谣言的传播影响来看,微信是一个强有力的人际传播渠道。如何对待谣言那么,问题来了,你有没有转发过谣言?关于此问题,有人表示自己从未转发过谣言,有人因为当时不知道信息的真假而转发过,还有人出于恶作剧的心理而转发过谣言。大部分的人认为朋友圈的谣言一定要采取相关措施对其加以制止。对于朋友圈里信息的可信度,同学们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些转发内容的可信度与作者的可信度有很大的关系。”毕云鹏说,“如果作者是某些知名度较高或者影响力较大的公众号,我会觉得可信度较高。”而新闻传播学院的骆君同学并不认为可信度十分重要。因为她觉得朋友圈的消息“看看就算了,认真就输了。”从本质上讲,朋友圈是一种自媒体。相对于公共媒体的相对成熟的自律意识和监控程序,自媒体显然在监控上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因此,有关人员和部门需要加强对朋友圈信息传播的监管。微信可以承担起更多责任,加强对公共号和朋友圈的管理,建立谣言实时监控机制,而政府也应该组织有关专家,运用科学的力量及时站出来辟谣,使公众得以触摸到真相的衣角。在微信朋友圈的转发信息的行为中,我们是发起者也是接收者,我们是传播媒介的同时也是受众。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对待自己在朋友圈中接收到的和转发出去的消息。转发前自己搜索相关消息,看一看是否有官方的准确消息,然后再决定是否去转发。毕云鹏同学在转发信息之前,都会寻找相关的印证。“因为我认为朋友圈里的消息转发出去让别人看到后,会影响他们的言行和心理。”毕云鹏说,“这么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而这也应该是我们对待朋友圈里的信息的态度。【四版】文化互动责任编辑:练书菡银幕之后,镜头之外——厦大电影人与微电影浅谈文/赵炀 蓝晓燕 顾诗杰导语:近年来,在厦门国际青年微电影节上,厦大学生的作品屡屡获奖,彰显着厦大电影人对作品质量的臻求完美和对电影制作的高涨热情。同时我们不禁好奇,校园微电影的背后有着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在拍摄电影时都发生过怎样的精彩故事?厦大的剧组与微电影在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种怎样的印象符号?校园电影在校园文化的潮流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篇文章将以探访厦大电影人为契机,展示校园电影人的精神世界,介绍校园微电影的发展与运作,以及它们对于校园文化的存在意义。谈及厦大的微电影,必提到学校的凤凰花影社。诸如《厦至45.8℃》、《恋厦》、《虚无汉堡》、《娱乐至死》等优秀的微电影皆出自凤凰花影社。影社于2012年9月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创立,后慢慢吸纳了来自各院系热爱影视的同学,现今人数规模在70人左右。影社活动内容分为理论学习与拍摄电影两部分。“我们凤凰花影社现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是导演编剧(制片)方向、摄影方向、音响方向、剪辑方向、调色方向、特效方向。每周各个小组单独组织活动一次,整个大组读片学习一次。”凤凰花影社现任指导洪强老师对影社的活动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一学期中,由于新人刚刚进来,除了每周的两次学习外,还要进行小组循环式短片练习。第二学期一般会结成5~8个剧组,以任务形式训练。”而目前,各大剧组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微电影的后期处理。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千寻》剧组的制片—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沈梦婷。《千寻》剧组于去年末组建,旨在拍摄一部虚拟现实方面的微电影。“当时是有‘虚拟现实’这样一个创意,同时指导老师对这方面感兴趣,希望拍成一部微电影。然后老师就找到几个核心成员构建主创团队,主创再分别去招人进入剧组。”回忆起当初剧组的组建,沈梦婷仍历历在目。而剧本创作、场景勘寻等准备工作也在今年初展开:“勘景是一个非常耗体力的工作。因为你需要连续很多天从早走到晚,到不同的地方去寻找合适的景。而寻找也非常困难,有一些剧本里要求很高的场景真的几乎是找不到的。”而制片虽然是幕后职位,它的作用也相当重要。作为剧组最中枢的岗位,制片的作用在于管理剧组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包括剧组大小活动统筹、财物管理、人员衣食住行、影片宣传发行等。而作用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身为制片的沈梦婷也切身处地的感受到了其中的责任与辛劳:“但实际上制片的工作难度和强度比看起来的要远远大的多吧!可以说一入影社深似海,拍戏时就真的再也没有休息的时候。”回忆起以前拍电影的日子,沈梦婷感慨道:“前两年拍片的状态可以用‘影视民工’来形容吧。当时身体状态就非常差,感觉自己好像不久会早逝。所以上学期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拍片。但真的到有人请你出山去帮忙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拒绝。毕竟自己觉得依然很喜欢拍电影,虽然它是一件非常虐心的事。而拍戏时我经历了很多次的日夜颠倒,甚至有连续通宵四五天的时候。而通宵意味着真的没有睡觉,没有回过宿舍没有沾过床。”当被问及拍摄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时,沈梦婷谈到了演员时间不好协调的问题。由于整个拍摄过程都是在正常行课期间进行,演员除了日常拍摄之外还要忙于学业和考试,因此有时就无法到达拍摄现场。同时三、四月经常下雨,拍摄任务就会一直往后拖延。所以剧组也就只能尽力协商,追赶进度。“虽然困难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拍摄也很辛苦,但这段拍摄过程真的是很难忘的体验。大家在一起的这半年中,我们培养了非常深的感情。”沈梦婷回忆道,“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在拍摄日戏的时候,从早上六点多到达场地,一直拍摄到天黑才结束。然后大家都没有预料到当天的阳光那么强烈。于是拍完之后全剧组的人都晒得脸通红,然后就蜕皮了。第二天整个剧组聚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因为那时真的红到没有办法见人,没法再接触到阳光。”而在经历了无数辛劳困苦之后,当影片在大屏幕上首映的那一刻,即是电影人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在看到最后片尾字幕表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忍不住会潸然泪。因为那时就好像看到了自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种种辛酸,同时也会有巨大的成就感。而当你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表上,就是你对这个剧组的贡献的最好的报答吧!”沈梦婷说道,“尤其是在主持人念出字幕表的时候,自己真的会在心里把上面每个人的名字默念一遍。”同时沈梦婷也希望大家在看完电影之后,能尽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完片尾的位置字母表。“我觉得这样做,是对每一位耗费了巨大心血的电影人最大的尊重。”然而,历经如此多艰难困苦才得以见世的校园微电影似乎并没有广为人知,并且许多同学认为校园微电影的水平仍有待提高。“看过我校的微电影,但是印象不深。”人文学院2015级的杨枝净水同学说道,“校园微电影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微电影都将关注点放在青春、校园、爱情等主题上,缺乏深刻性,也体现不出大学生的思考深度。但也不排除有好的作品出现,可微电影拍摄过程中有时也会存在没有影响力与资金来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希望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能更有价值。”而来自材料学院2015级的研究生代少伟同学也只是把微电影当做课余调剂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我觉得微电影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正确引导的话可以产生比老师更大的作用。像一些人文类的影片,就像是演绎别人的生活,这和阅读书籍差不多,能够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毕竟学生还是应以学习为主,所以我们要控制好这个度,把微电影作为业余放松,调节学业压力的方式。”代同学讲道,“不过微电影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感受比较贴近,有时候在我们比较迷茫时主角做出的选择会给我们带来某种启发和借鉴。”对于这种现象,沈梦婷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微电影受关注度低,首先应该是因为拍摄资金比较缺乏,毕竟投入的多少决定了产出的质量。其次,剧组人员的素质离专业人士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目前厦大各个剧组也一直在向更高水平发展,不少作品已经摆脱了很多不成熟的气息了。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微电影的发展。“并且最近几年随着各种大学生电影节的举办,参与微电影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与之同时,微电影的质量也会得到提高。而客观的说,在全国来看厦大的微电影制作水平也是非常高的。”沈梦婷说道。同时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微电影未来的发展定是任重道远的。“校园文化像一个巨大的机体,它的活力来自每个小细胞的活动。”凤凰花影社的洪老师巧妙地揭示了微电影对校园文化的贡献。校园文化就像是一座大观园,微电影想要在其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就一定要借助于文化不断代的传承。洪老师认为,学长学姐和学弟学妹之间的传承非常要紧,因为老师、课堂的教授能力都极为有限。而我们相信,厦大的微电影文化将会以一代又一代满怀热情的厦大电影人为载体,长久不断地传承下去,逐渐形成具有厦大特色的微电影文化。走近XMUNET+文/常文蕾 吴慧欣导语:最近有不少同学发现校园里多出了一个名为“XMUNET+”的无线网络。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想连接,但又苦于不知道Wi-Fi密码而放弃了尝试。针对同学们的疑惑,本文就通过调查相关资料和采访学生,为大家进行“XMUNET+”无线网络的科普,展示它的使用体验。学校于今年寒假期间启用“XMUNET+”无线网络,并加入了全球教育机构eduroam无线网漫游联盟,目前全校区都已完全覆盖“XMUNET+”无线网络。谈到这里,也许大家会心生疑惑:“‘XMUNET+’究竟是什么样的无线网络呢?它和‘XMUNET’无线网络有什么区别呢?”从根本上说,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无线网络。“XMUNET”是校园Wi-Fi,师生使用学工号和自行设置的密码进行登录;“XMUNET+”是在厦门大学加入eduroam无线网漫游联盟之后,基于此联盟而设置的无线网络。当厦大师生到访加入了eduroam的其他大学时,就可以使用他们在厦门大学注册“XMUNET+”无线网络时使用的学工号和密码接入当地大学Wi-Fi网络。而在技术方面,根据学校3月21日发布的《关于启用XMUNET+无线网络及加入全球大学eduroam无线网漫游联盟的通告》,“XMUNET+”使用的是与“XMUNET”不同的认证方式。前者的认证方式更为繁琐但其安全性也大大提高。校园网的安全性一直都是大家所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长期头痛的问题。校园网作为公共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较大。因此有些同学还会选择只使用移动数据流量而不用校园网,而新启用的“XMUNET+”在安全性上有着更好的保障。总而言之,稍显麻烦的认证方式加强了“XMUNET+”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同学们可以更为放心地使用校园网。对于通告中所提及的“eduroam无线网漫游联盟”,很多同学就更为陌生了。eduroam,全称为Education Roaming,译为“教育漫游”,是一个为学生和学术界的其他成员设计的全球网络。其目的是使参与机构的成员在通过互联网连接访问机构其他成员时可以安全地介入网络。简单来说,“eduroam”的作用在于该机构成员(尤其是大学)的WLAN能够搜索到一个特定的网络,输入学生账户和密码就可以实现免费上网。如今,已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加入eduroam网络。它解决了国内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例如某高校的师生进行外出交流却难以接入当地无线网络时,若该校参与eduroam联盟并设立了账户,师生即可使用本校提供的合法账号,在全球已参与eduroam联盟的机构内实现Wi-Fi网络的无障碍访问。同时eduroam还具有方便、覆盖面广、安全性高等特点,这将更有利于我校向外地发展。可见厦大在无线网络的使用上做了不少的努力。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会经常使用校园网。他们认为校园网更加便利,相比于使用流量套餐来说更划算。而当被问及“XMUNET+”时,44%的同学知道学校存在着此无线网络,而其他同学则并没有发现“XMUNET+”。前者中又有近一半的同学是自己在WLAN列表中发现“XMUNET+”,剩下的同学则是通过QQ、微信等网络媒体获知的消息。现今距学校启用“XMUNET+”已过去好几个月,而由于缺乏有力的宣传渠道,同学们对其的了解还比较少。虽然学校内“XMUNET+”的使用人群并不多(根据调查只有21%的同学在使用“XMUNET+”),但它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使用过“XMUNET+”的部分同学纷纷表示它覆盖面更广,使用起来更加安全。医学院的张婕同学认为“XMUNET+”比“XMUNET”网速更快,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有独立的个人账户,用户隐私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充分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而没有使用过“XMUNET+”的同学大多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连入它的无线网络或者尝试过连入却失败了。其实它的连接方式非常简单:“XMUNET+”与“XMUNET”使用相同的无线登陆密码,但2016年1月10日前注册的无线用户需要重新修改Wi-Fi登陆密码,才能使用“XMUNET+”认证。而不少同学反映登陆密码正确但仍连接不上,这可能是自身系统版本的问题,建议升级系统之后再次尝试连接。我们也可以在相关网站上查询到具体指南:_wireless。在受访者中,几乎没有在外校使用过“XMUNET+”无线网络的同学。其原因主要还是厦门大学加入eduroam无线网漫游联盟时间太短,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过校际间的交流。而今后会有更多同学切身感受到它的便利之处。总而言之,学校迈出的这一步,彰显了学校广博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而校际间的网络共享也会使厦大学子在进行学术交流时更加便利,更加有利于厦大整体学术水平的发展以及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